close

8.jpg

在字眼上考查咆勃

咆勃這個中文名字,是從「bop」翻譯而來,英文的稱呼很多,或者用「Bebop」,或者用「Rebop」,指的都是同一回事。這一回事發生在四零年代,對日後爵士樂的發展影響甚鉅,例如五零年代出現的精純咆勃(Hardbop),由名號上可以看出應是由咆勃發揚或者改良而來;有人稱酷派爵士為「Cool bop」,聽起來像是將咆勃的溫度調低的一種做法。讀者若查閱一些工具書,也會看見另一個叫做後咆勃(post bop)的風格。

在字眼上考查咆勃

那麼,「bop」這個怪怪的英文字又是哪裡來的?這個字眼原本只是一個音調,就是人試著用嘴吧哼出一段音樂時,發出的各種聲音,就像「休比都華」是某些音樂合聲時常用的句子。而咆勃這個字眼的出現,應是源於有人問它的發明人之一小號手昏炫葛萊斯彼(Dizzy Gillespie):「你的音樂是在搞什麼?」他回答了一串「do-be-do- bop......」於是,他們在嚐試推廣的新音樂就被稱為「bebop」。其實,讀者們若在日後有機會閱讀更多關於爵士樂的書籍或介紹,你會發現,其實大部分的樂手,不太定義自己演奏的是咆勃,是酷,是什麼什麼,反而最常出現的字是:音樂(Music)。也可以這樣想,如果是在咆勃時代,你聽到一個咆勃樂手說音樂,指的不會是貝多芬,也不是阿姆斯壯,而是咆勃。

在歷史上考查咆勃

要說明咆勃的來源,就讓我們先來瞭解它出現的時空背景吧,一九三零年代,也就是咆勃還沒出現之前,美國正值經濟不景氣,樂手們因為經濟不景氣使得表演機會的減少,被迫進入大樂團表演謀生。另一方面,也因為娛樂工業的發展,舞廳需要熱鬧的樂團伴舞,於是,爵士樂漸漸演變成大樂團的表現型式,演奏一種被稱為搖擺(Swing)樂的玩意兒。搖擺樂的流行帶領了處於經濟危機之中的美國人民,展現忘情的舞蹈。

隨著時序進入一九四零年代,愈來愈多的樂手對現狀感到不足與渴望,所謂的不足是對音樂的感覺。當然,還有樂手的不足,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征兵令,讓樂手從酒吧及表演的現場消失,因為樂手們並無法避免這個全國動員。於是,小編制樂團開始有了更多的機會,雖然大樂團的搖擺樂依然通過電台成為離鄉者的思鄉慰藉,但是在紐約的酒吧裡,爵士樂界正醞釀著一股巨大的力量,不再是大樂團精彩和諧的舞蹈配樂,而是由精英樂手創造出一種全新的音樂。

也就是在那個樂團編制發生變化的年代,紐約的明頓玩具屋(Minton's Playhouse,俱樂部名)常常有一群樂手在下班後聚集,他們各自在一些大(小)樂團有一份表演工作,卻在下班後的凌晨各自脫隊相會,這群人包括了觀念先進的鼓手肯尼.克拉克(Kenny Clarke)與他之前的同事“昏炫”葛萊斯彼(Dizzy Gillespie)、特例獨行的鋼琴手塞隆尼斯.孟克(Thelonious Monk)以及班尼.古德曼(Benny Goodman)樂團中洩露天機的年輕的吉它手查理.克利斯汀(Charlie Christian)等等,後來,還加入了一個很可怕的傢伙,人稱菜鳥(Yardbird)的查理.帕克(Charlie Parker)。

 

 

 

 

 

他們會合後,就開始互相丟出各自對音樂改良的想法與演奏方式,你來我往地交換與啟發,漸漸他們發現了,哦!原來音樂這麼搞也是成立的。於是咆勃就慢慢出現了,除了明頓玩具屋以外,也開始有人研究以及演奏這些新的方法。但無巧不成書,四零年到四一年間,美國家樂家協會(American Federation of Musicians)發動第一次罷工,四二年八月一日再度為保護音樂家,發布宣言並再次罷工,由主席詹姆斯.C.佩屈里洛頒布全國性錄音禁令,到四四年十一月才解禁。這兩次的罷工,使得錄音量大減(只有少數例如Victor與Columbia 等公司錄音),咆勃探索的歷程並沒有留下太多記錄。所以當四五年以後,一直在地下培養實力的咆勃突然浮出檯面時,已經不再是一種實驗,而是一種成熟的音樂演奏方式,甚至,在四六年之後,大部分的大樂團面臨收入不足而解散後,咆勃便接下了爵士樂主將的位置,成為爵士樂手的必修課程。

在音樂上考查咆勃

首先,得說明一件事,咆勃並不是一個全新的發明,我也同時相信沒有任何一種東西是全新的發明,各種發明大抵都是站在前人一定的基礎之上做變化,然後提供原本的事物所未能提供的功能或什麼。咆勃也是一樣,雖然它聽起來和搖擺樂非常不同,也不能拿來跳舞,搖擺樂時代的大人物和音樂家們,對咆勃也頗有意見,甚至認為它不是音樂,但它卻不是一種創造,而是一種改變。

搖擺樂漸次的發展與競爭,造就了許多出色的獨奏音樂家,他們在樂團中表現出色,為了與他團競爭,當然也為了保固飯碗,各自也研發出一些秘技,例如著名的樂團領班貝西伯爵(Count Basie)領隊的大樂團,擁有全美最好的節奏組,他研發的一種節奏組的行進公式,可以活潑又切題地讓獨奏名星愉快安心的發揮,不用怕離題。其他各別的獨奏樂手例如柯曼.霍金斯(Coleman Hawkins),李斯特.楊(Lester Young)等人,他們的獨奏技法,也都是咆勃重要的基礎。

 

 

 

 

 

首先,如前所述,咆勃的出現是由擺脫了大樂團型式而開始(必須注意,大樂團是一種型式,所以咆勃也可以大樂團的型式演出),這種改變,首先使一個小樂團的各個部門變得一樣重要。薩克斯風手不再只是躲在一排人裡面吹合奏;鋼琴手與吉他手不必只是配合樂曲的行進,得將和絃落在每個重拍上;鼓手與貝斯手不只掌握節奏進行,也可來一段熱烈的獨奏或者炫技。簡單說,除了原本就處於明星位置的旋律樂器保有了原本即興的機會外,原本居於幕後的節奏樂器,也被拉高到同一個平面上,同時有機會展現各自的獨奏能力。

由咆勃發展出來的小編制演出,最常見的進行是:各個樂器一齊將一首曲子的主題演奏出來,隨後由各個樂器(包括節奏組)輪流即興獨奏,中間有時有幾段兩三個樂器你來我往將一個小主題更加深化,最後再以和奏主題為收尾。

咆勃聽起來,至少有這幾種特色:

和弦複雜了:在原本和弦行進所使用的技法被進一步改造,增加了許多和弦外的裝飾音。並且為了合乎和弦行進的規則,咆勃音樂家們各自發明了自己的樂句用以連結和弦,透過這些樂句運用的半音、經過音及裝飾音等,咆勃聽起來來就變得比搖擺樂時代的曲子多變,甚至常會出現意料之外的音符,快速的移動變化,卻還能聽見主題。於是,樂曲的行進弦律線條變得複雜,時有大幅的波動,而各個樂器之間的和聲機制,自然也就更加複雜。

節奏明快:咆勃樂團的節奏組不再被跳舞的拍子所束縳,也不再居於幕後,於是節奏的重拍掌握不以大鼓為之,反而是以鐃鈸為主,在音色上較為明亮靈動,(這項改革聽說是肯尼.克拉克開始的。就像飛碟球的發明,是由於打曲球打得很累了,無意間發現。踩了一整天大鼓的肯尼,某日想讓他的腳休息休息,改以鐃鈸下重拍,無意間發現效果不錯,日後便有其他鼓手也研究這種方法)另外,咆勃的樂曲「通常」以較高的速度演奏。

值得特別說明的,是「速度」雖然成為咆勃的特色之一,但卻沒有成為咆勃的條件。意思是說,一首曲子演奏得再快,如果沒有使用到咆勃的和弦技法,它也不會成為咆勃。相反的,如果使用了咆勃的和弦技法,即使這首曲子的速度中等,它依然是咆勃。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孟克的鋼琴,他的個人作品不是以速度為特色,反而以他個人獨有的和弦進行方式為特色,那些依然是相當棒的咆勃作品。

但速度在咆勃世界中,還是相當迷人的一個部分,如上所述,咆勃的主要改革在於增加和弦的內容以及和弦連接時的樂句。一方面要掌握新的裝飾音,一方面要發明新樂句來接續,若樂曲的速度再增加,要適切地進行即興變化的難度就大大地提高了。也就因為如此,能夠飆高音快速即興的“昏炫”葛萊斯彼(Dizzy Gillespie)以及查理.帕克(Charlie Parker),成為咆勃樂界無可取代的頂尖人物。

由於音樂理論上的變革,加上沒有大樂團的掩護,隨著咆勃發展起來,未經套練就要上場比賽的Jam Session在這個時期相當流行,樂手們互相較勁甚至帶著樂器到別人的場子去踢館的事件,時有所聞甚至形成一定的風氣。聽眾聽不到跳舞的節拍,也跟不上音樂的發展,爵士樂於是離開流行音樂的範圍,成為音樂家們的競技。

 

 

 

最具代表性的咆勃音樂家

談起咆勃,這幾位人兄是絕對具有代表性的:查理.“菜鳥”帕克(Charlie "Yardbird" Parker)、“昏炫”葛萊斯彼(Dizzy Gillespie)、瑟隆斯尼.孟克(Thelonious Monk)以及巴德.鮑威(Bud Powell)。

 

 

 

 

 

 

其中兩個特別位居要角的人物:帕克與葛萊斯彼,更是核心中的核心。一方面,他們都參與了咆勃的創造摸索過程,另一方面,演奏薩克斯風的菜鳥與吹奏小號的昏炫他們都具備了所有咆勃的特色,特別是在速度上,更是達到驚人的地步。這兩個咆勃的開路先鋒,雖是好朋友,卻有截然不同的個性。

菜鳥放浪形駭,一邊吸毒一邊為難自己,常常因毒誤事,像一抹流星,短暫而剌眼地在三十五歲便離開人世。昏炫卻清醒嚴謹,進行組織戰,長年提拔年輕人,像春天的太陽一樣,照耀了爵士樂界五十年,離世時已是七十四高齡。雖然個性不同,他們兩個人都可以吹奏又高又快的咆勃樂,所開發出來的樂句,在當時成為所有想要學習咆勃的樂手們模仿的對象,日後則成為樂手們都一定得學習的教科書。

在選輯中與他們相關的曲子包括了帕克在聖尼克酒吧演奏泰德.達美隆(Tadd Dameron)作曲的〈Hot House〉以及“昏炫”葛萊斯彼(Dizzy Gillespie)演奏的〈Be Bop(Dizzy's Fingers)〉。這兩首都是相當典型的咆勃,特別是〈Hot House〉應該是了解咆勃的絕佳例子,因為這首曲子使用的和絃進行正是前世代的經典曲目〈What Is This Thing Called Love ?〉,但是在咆勃音樂家的理解上,卻是那麼的不同。咆勃的特色,在這首曲子中可以聽得很明白。

 

 

 

另一位咆勃的開創者鋼琴手瑟隆斯尼.孟克(Thelonious Monk)則與上述兩位(或者說,與所有人都)不一樣。孟克雖然也可以彈奏快速的咆勃,但他主要的作品,卻不是那麼回事。他使用了很複雜的和弦變化,開創了極具個人特色的樂句,但彈奏起來卻常會讓人有當機的感覺,加上他使用的和弦外音很,嗯,奇怪,所以,在當時並沒有獲得像菜鳥或昏炫那樣的重視,甚至是被輕視的,我們扮演日後先知的角色聽起來,孟克的音樂所帶來的獨特樂趣卻是其他音樂家所沒有辦法達成的獨特任務。聽聽看《Brilliant Corners》一輯中的標題曲〈Brilliant Corners〉,嗯,這就是孟克的咆勃!孟克寫的曲子,後來有很多變成爵士樂界的經典曲目,例如〈'Round Midnight〉即是一例,此曲最讓我印象深刻的版本之一是由伊利諾.傑魁特(Illinois Jacquet)以巴松管演奏的版本(收錄在《The Blues: That's Me!》一輯中),絕對是值得一聽的版本。

 

 

 

巴德.鮑威(Bud Powell)的鋼琴調調,則與菜鳥的薩克斯風較為同款,可謂是鋼琴界的帕克,他有自己的創意,自己的樂句,同時能彈奏快速的咆勃,無奈因為毒品使用以及個人精神上的問題而沒有在樂壇長年打滾。聽他現場演奏的〈Cherokee〉,應該可以體會些他的魅力。另外,他與咆勃界最勵害的長號手傑傑強生(J.J.Johnson)合作的〈Teapot〉也是很優異的咆勃示範。

 

 

另外,一九五三年,五月十五日,在多倫多的Massey Hall有一場堪稱咆勃最佳五重奏的演出,陣容包括查理.帕克、昏炫葛萊斯彼、巴德.鮑威,節奏組則由麥克斯.羅屈(Max Roach)擊鼓以及查爾斯.明格斯(Charles Mingus)演奏低音大提琴。這組人馬除了低音大提琴手查爾斯.明格斯沒有遇到咆勃樂的草創期外,都是參加了創造咆勃的人馬,稱得上是咆勃全明星五重奏,也有人說,這張唱片沒有以任何一個樂手單獨掛名,而以五重奏(The Quintet)為演出者,足見傲視群雄之氣勢,算是由咆勃的開創者為大家留下的最佳現場示範。

其他選曲中的音樂家們

在選曲中,還包括了一些上文沒有提到的名字,就讓我們先簡單認識這些為我們演奏咆勃的音樂家們吧!

泰德.達美隆(Tadd Dameron)

雖然他很重要,卻常被忘記。他是咆勃重要的作曲家之一,許多被一再演奏的名曲例如前文提到的〈Hot House〉外,〈Good Bait〉、〈Our Delight〉、〈Lady Bird〉和〈If You Could See Me Now〉都是出自他的手,而且,他的作曲完整勵害,除了主弦律線之外,還包括各主要樂器的配合。他對咆勃理論的建立,居功厥偉!

桑尼.史提特(Sonny Stitt)

早期受到帕克很大的影響,甚至被說成是帕克的影印機,但在帕克的陰影下,實難出頭,於是他放棄和帕克一樣的中音薩克斯風,改吹次中音薩克斯風(Tenor Saxophone),為的只是樹立自己的風格,後來證明,他成功了。

 

 

奧斯卡.彼得生(Oscar Peterson)

加拿大籍的奧斯卡.彼得生可以彈奏很棒的搖擺樂,也可以彈奏很棒的咆勃,我認為你倒不必一定要把他認定成是咆勃樂手或者是搖擺樂手,其實,他就是一個不折扣的,可以兼顧快速,流暢以及悅耳,可怕的爵士鋼琴手就是了。

 

 

 

促特.西姆(Zoot Sims)

吹奏次中音薩克斯風與高音薩克斯風的西姆常被歸類為酷派,但他的咆勃,依然相當原汁原味,就像因為Bossanova而聲名大燥的史坦蓋茲,雖然他的Bossanova賣得好,卻是他的作品中的相對少數,事實上,他也是一個很棒的咆勃樂手。

 

 

 

亞瑟.泰勒(Arthur Taylor)/ Taylor's Wailers/ Off Minor

鼓手亞瑟.泰勒的演奏常帶有Jam session似的活力十足,在一九五零年代,他大部分在Prestige的錄音室裡擔當錄音時的鼓手。另外,他自己領隊的Taylor's Wailers也演奏很棒的咆勃和精純咆勃。

賀比.曼(Herbie Mann)

長笛手賀比.曼以演奏精純咆勃為主,也有很好的Afro-Cuban Jazz 的作品,即使他出道時咆勃已經不再是主流演奏型態,而是基本工夫的一種,他還是有留給我們很不錯的咆勃演奏。

 

 

風雲咆勃選曲:
樂手/ 專輯名/ 曲名
Tadd Dameron/ Fontainebleau/ Delirium
Dizzy Gillespie, Joe Pass, Ray Brown, Mickey Roker/ Dizzy's Big 4/ Be Bop(Dizzy's Fingers)
Illinois Jacquet/ The Blues: That's Me!/ 'Round Midnight
Herbie Mann, Bobby Jaspar/ Flute Souffle'/ Chasing The Bird
Thelonious Monk/ Brilliant Corners/ Brilliant Corners
Charlie Parker/ Bird at St.Nick's/ Hot House
Oscar Peterson, Clark Terry/ Oscar Peterson & Clark Terry/ Shaw 'Nuff
Bud Powell/ Jazz At Massey Hall, Vol.2/ Cherokee
The Quintet'/ Jazz At Massey Hall/ Salt Peanuts
Zoot Sims/ On The Korner/ Changes
Sonny Stitt, Bud Powell, J.J.Johnson/Sonny Stitt, Bud Powell, J.J.Johnson/ Teapot(take2)
Arthur Taylor/ Taylor's Wailers/ Off Minor

文章引用自http://iwebs.url.com.tw/main/html/timo/25.s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a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