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003_jazz.jpg

 爵士樂淺說
    
提起爵士樂,大部份的音樂學者都肯定爵士樂源於非洲黑人傳統民謠,以及演進至美洲黑奴做為紓發內心鬱悶之途的工作歌(Work Songs),還有之後再逐漸發展出來的藍調音樂,這種音樂"樂如其名"地聽來十分憂鬱(Blue)。這些樂風都是以往以白人為主導的古典樂界所未曾聽聞的。先不要管它們的結構、樂理等等這些無濟於聆聽興味的八股分析公式,最重要的是,這類黑人音樂讓白人目瞪口呆地從中碰觸到了赤裸裸的"心與靈"。在這之前,所謂的正統音樂多半將感情藏匿於制式結構裡,即使澎湃如命運交響曲,你也很難跟著音樂的流動直接呼號出自己真正的感受。黑人音樂不一樣,從歌曲中直陳想法幾乎是他們的本能,這一點理所當然地遺傳到了爵士樂身上。

  多數學者相信爵士的正式雛型形成在19世紀末。當時由於黑人音樂為白人社會所帶來的震撼,相對地在歐洲某些地區像是巴黎等地的音樂家,也嘗試著將白人音樂的元素揉入黑人音樂裡,進而搭建出極為複雜且多層次、多變化的音樂類型。所以,另一個要澄清的觀念是,爵士樂打從一開始就是黑白共同參與的,它並不是單純的黑色音樂。剛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出現的爵士樂團,多為走唱街頭的表演團體。也可以說,他們是世紀交接時的「那卡西」。

  一直到1920年代,爵士樂推廣開來,成為彼時流行的主流音樂。如果你看過描繪當時美國角頭盤據的黑幫電影,像是「棉花田俱樂部」、「四海好傢伙」之類的片子,一定看過老大上的高檔餐廳裡,必有演奏爵士樂的大樂團。當時樂團排場越大就越有面子,演奏的內容倒是其次。到了1930年代,經濟大恐慌出現了,這下餐廳老板可雇不起那麼多樂手,於是樂團人事精簡,但失業的恐怖襲捲了整個美國,於是表面聽來十分安詳愉快的搖擺樂派(Swing)出現了。Benny Goodman這位搖擺樂之王就是這麼垂名青史的。雖然不斷有些細細唸的聲音表示他的音樂太過商業化,不過不可否認地,這個好人(Goodman)的音樂的確為當時爵士樂的繼續維持主流地位立下汗馬功勞。

  進入1940年代後,一些以爵士興亡為己任的自省派樂手從紐約冒出頭來,這些多半來自東岸酒吧的樂手將爵士視做一門非常嚴重的學問,他們往往堅持在演奏時要西裝畢挺,因為他們是正式的音樂家。這群年輕樂手的嚴謹態度果然創下了爵士史上做重要的革命之一-Bop樂派。這些樂手極端強調爵士樂最最精髓之處應為「即興」;除此之外,他們在樂句結構上的重整與解構亦是音樂史上前所未見的。幾名代表樂手像是傳奇天才「Bird」 Charlie Parker、Dizzy Gillespie、Bud Powell...等人對於音樂大刀闊斧的實驗,為爵士樂解放靈魂的宗旨連結上高難度技巧的曲式鷹架。

  西岸樂手此時也發展出他們自己的特有風格。許多來自美國西岸的樂手出身於古典音樂學院,諸如:Bill Evens、Miles Davis、Dave Brubeck、Lennie Tristano... 等代表性樂手及創作者,都受過嚴格古典音樂教育。在他們的作品裡強調的重點在於嚴謹的曲式結構設計,因此許多西岸樂手要求在演奏樂曲前要有精心的前置作業,在演奏技巧上也極力要求,也因此他們的演奏風格讓人聽起來比較具有客觀冷靜的特質,尤其是相較於非常強調情感奔放的Bop,西岸爵士的耳感就顯得較「酷」了。於是,這些作品就被冠上「Cool School」的封號,與東岸熱鬧的Bop各據一方。

一些出身於Bop和Cool School的樂手,為追求黑人音樂原本的解放精神,進而探究在爵士樂裡的思考層面,並且在曲式上進行解構及重新建構的工作,一般人認為甚難理解的Free Jazz因之漸漸形成。其實Free Jazz的出現如同其他樂派一樣,並非一時之間蹦出來的;之所以會被定名為Free Jazz,一般認為是在Ornette Coleman的“Free Jazz”專輯後,這類難以歸類的爵士樂才被冠上「自由爵士」這樣聽來十分「自由」的名稱。其實這所謂的「自由」並不是完完全全的毫無規章,「Free Jazz」最難的特點在於它要試圖藉音樂的複雜結構規定去尋求精神與靈魂上的自由解放,這也是為何John Coltrane、Eric Dolphy、John Zorn.... 等等樂手會如此被樂界視做瑰寶的原因之一。

  在這之後的爵士樂,進入了百家爭鳴的世代。各形各色的音樂元素,相繼影響了爵士樂風。特別重要的是在1950年代搖滾樂出現之後,這股音樂史上前所未有的大潮流同樣衝激到了爵士樂。幾位頗具前瞻性的樂手,像是:Miles Davis、Chick Korea、 Herbie Hancock...等等,就大刀闊斧地將搖滾樂的因子加入爵士裡,再「融合」其它各種樂風,創造出「Fusion(融合)」音樂革命。此時電子聲音也被延用進入爵士生命,這是當初許多爵士樂手及樂迷未曾料想到的。

  爵士音樂進行到現在,如同其它音樂類型一樣,仍然還在發展茁壯。在不同地區的爵士也攙入不同地區的特色。爵士樂,就像這種音樂本身的自由解放精神,還在不斷地探索更立體的思維空間,以及變化出更多姿多采的面貌。這也就是爵士樂最引人入勝的地方。直接面對爵士樂對靈魂的挑逗,那是生命中一大享受。

資料來源:聽見100%的爵士樂

 

53974.jpg



 
爵士音樂發展史
    

想像自己經由時光隧道,回到了1920年代密西西比河畔的小酒館裡,那是一個炎炎夏日的黃昏時刻,雖然落日將盡,空氣之中卻仍然炙熱難當。在河的彼岸傳來黑人們節奏清新的歌聲,彷彿訴說著一日辛苦工作後的輕鬆恣意!這個黑人的音樂,就是爵士樂的組成因素之一。其實在西方世界裡,黑人音樂是無所不在的。不管是黑人靈歌、靈魂音樂、節奏藍調﹝就是我們所說的R&B﹞、搖滾音樂,甚至是爵士樂本身,它們的根源都可以追溯到由非洲傳來的黑人音樂。雖然說非洲音樂在爵士樂裡所遺留下來的痕跡仍有待討論,但無法否認的是,從非洲遷徙而來的黑人在個方面的生活層面上,都受到歷史及風俗習慣的深刻影響。這樣的影響反映在黑人音樂上是極為普遍但難以捉摸的。在黑人的社會之中,音樂可以說是他們用來社交的一種工具。舉凡:戰鬥、工作、示愛、宗教等都可以用音樂來表達。

而在以上的音樂形勢之中,爵士樂在傳承及發展上都是獨樹一格的。由爵士樂表現出來的多樣性,很難讓人相信它竟是來自一個傳統的音樂形態。它本身充滿實驗性,注重非洲音樂所具有的『即興演奏』特質,所以生機蓬勃,非常巨有創造力,這也就是爵士樂最引人入勝之處,也是其它音樂所欠缺的。由此可知,爵士樂是由歐洲及非洲兩種音樂體系的融合,加上美國特有民族性所產生的結果。

在二十世紀初期,爵士樂以紐奧良為中心,型成了第一次音樂的融合。這是因為紐奧良曾經歷經許多國家的統治,最後才回到美國的懷抱。不同的音樂文化在此時由各自獨立轉為相存共容,而紐奧良的黑人音樂就在這個時候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經過法國統治的黑奴們被允許擁有自己的宗教儀式,舉凡葬禮遊行、宗教聚會,黑奴們崇拜敬畏的歡樂歌聲響徹雲霄;這些聲音便是日後爵士樂的濫觴。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因為傳播媒體相繼出現,因此爵士樂就像革命一般向各地及各階層伸展開來,促成與白人文化的第二次融合。雖然路易斯阿姆斯壯﹝LOUIS ARMSTRONG﹞及金奧利佛﹝KING OLIVER﹞ 等人的唱片依然被拒於白人音樂世界之外,爵士樂的種子已孕育其中;日後以白人樂手為主導的DIXIELAND樂派便是受紐奧良樂派影響而產生的產物。到了 20年代末期,美國頒佈禁酒令,使得當時芝加哥提供爵士樂演奏的酒館轉變成為由當時義大利及美國黑社會所控制的私酒供應站,這種景象可以從著名的幫派史詩電影『四海兄弟』裡一覽無遺!也因此有許多想明哲保身的爵士樂手轉進紐約,因而興起了搖擺樂﹝SWING﹞。

在搖擺樂中最富盛名的首推「搖擺樂之王」的班尼顧德曼﹝Benny Goodman﹞,他不但使搖擺樂廣為流行,同時也塑造出樂隊的個人色彩。隨著如保羅惠特曼﹝Paul Whiteman﹞大樂團、貝西伯爵﹝Count Baise﹞大樂團及偉大的艾靈頓公爵﹝Duke Ellington﹞大樂團橫掃樂壇。爵士樂的黃金時代於焉興起。在這個時期,主奏者除了必須要具有單獨表演的功力之外,更要有帶動熱烈氣氛的功力,因此創造了許多明星級的獨奏樂手。這種情況對以後爵士樂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到了40年代,許多新的樂手厭惡就有的傳統音樂體制,爵士樂在新興文化的影響之下,在旋律、合聲及節奏方面進行了一次急速的大融合。這就是BOP的誕生。開創BOP風格的兩位大師分別是小喇叭手迪西格里士比﹝Dizzy Gillespie﹞及薩克斯風手查理派克﹝Charlie Parker﹞。他們尋求新的演奏方式,在演奏中延長獨奏的時間,不斷改變換氣的停歇點,甚至將慣常的斷句以不平衡的旋律連結起來,這種開創新局的勇氣本來應該直得鼓舞,但是卻受到當時衛道人士的惡評,BOP的原意本是“噪音”,也就是因此而來!在BOP聲中,合聲變得更加複雜,使得獨奏者有了更大的空間得以發揮。

到了50年代,爵士樂在紐約已不在輝煌如昔,許多樂手為了生活的溫飽轉向西海岸發展,加上當地娛樂事業的興起,因此由白人主導的音樂也就風行一時,造成了所謂的“西岸爵士”﹝WEST COAST JAZZ﹞風潮;在此時,由著名的小喇叭手麥爾斯戴維士﹝Miles Davis﹞領軍從事“涼派爵士”﹝COOL JAZZ﹞的創作實驗。這是爵士樂發展的改革期;涼派爵士與具有黑人音樂尋根性質的“精純爵士”﹝HARD BOP﹞各在美洲大陸兩岸蓬勃發展。部分的樂手受到古典音樂風的影響,在爵士樂理隱藏著古典音樂風,鋼琴大師比爾艾文斯﹝BILL EVANS﹞與現代爵士樂四重奏﹝MODERN JAZZ QUARTET﹞是其中最著名的例子。

到了50年代末期,前衛風格的種子在約翰科川﹝John Coltrane﹞及查理斯明格斯﹝Charles Mingus﹞兩位大師的樂風中孕育開來。到了60年代,約翰科川、奧涅科曼﹝Ornette Coleman﹞、西席爾泰勒﹝Cecil Taylor﹞等幾位爵士樂手發端,以結合非洲原始音樂及歐洲現代主義的素材,開創了無調性的自由爵士﹝FREE JAZZ﹞。因音樂的表達意念抽象,使得部分習於傳統的樂迷不能適應。BEATLES與搖滾樂的誕生,更拉走大部分年輕樂迷的心;爵士樂在美國近乎決跡。

為了延續音樂命脈,許多的樂手遠走他鄉。也因此為歐洲的爵士樂帶來了觀摩、交流的大好機會。所以在歐洲許多的唱片公司開始灌錄爵士樂作品,因而造就不少歐洲好手。而美國本土,仍有不少樂手希望在音樂創意及商業價值上求得一個平衡點,因此在樂器當中加進了電子合成器,使大眾更能接受爵士樂,這就是後來風行於 70年代後期的FUSION樂風。但是到了80年代之後,許多年輕樂手放棄了電子音樂的華而不實,回頭轉向ACOUSTIC樂器的陣營。人們開始放棄了物質世界的追求,轉身投向追求理性自然的生活。爵士樂也就在這種情況下重新被肯定、認同,並超越了音樂的本身,成為一種生活品質的指標。

參考資料:滾石爵士百科全書


 

157710.jpg


 
爵士音樂樂曲種類
    

工作歌 (Work Song)

這是十九世紀中葉普遍存在美國南方棉花田、港口、鐵路和農村,勞苦黑人奴隸在工作時所唱的歌曲,後來它成為藍調和早期表演形式-走唱秀(Minstrel Show)的重要創作題材。

 

藍調 (Blues)

藍調音樂的產生是為了抒發演唱者的個人情感,顧名思義,這種音樂聽起來十分憂鬱(Blue)。這種以歌曲直接陳述內心想法的表現方式,與當時白人社會的音樂截然不同。藍調音樂最重要的作曲家即是W. C. Handy,這位1873年出生於美國阿拉巴馬州的「藍調之父」,創作了許多知名的藍調音樂,例如:St. Louis Blues 、Yellow Dog Blues、Aunt Hagars' Blues、The Memphis Blues、Beale Street Blues等等。

 

繁音拍子 (Ragtime)

是一種採用黑人旋律,依切分音法(Syncopation)循環主題與變形樂句等法則,結合而成的早期爵士樂,盛行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其發源與聖路易斯與紐奧爾良,而後美國的南方和中西部開始流行,它影響了紐奧爾良傳統爵士樂的獨奏與即興演奏風格。繁音拍子後來發展成結合流行音樂、進行曲、華爾滋與其他流行舞蹈的型式,因此繁音拍子的歌曲、樂器管弦樂隊編制的曲目陸續出現,它不但在黑人樂手與樂迷間流行,也被美國白人中產階級所接受。

 

紐奧爾良傳統爵士樂(New Orleans Traditional Jazz)

這種樂風的組成元素,就如同美國是一個民族文化大融爐那般複雜、多元化,它包括:藍調、舞曲、進行曲、流行歌曲、讚美詩與碎樂句(Rags)等音樂元素,以對位法(Countpoint)與繁音拍子的切分音法等主體性音樂創作為動力元素,結合大量獨奏、即興裝飾性演奏與改寫旋律核心為要件所展現出來的音樂體系。紐奧爾良傳統爵士樂隊以小型團體為主,演奏主旋律的樂器是:短號、黑笛、薩克斯風與伸縮喇叭;伴奏樂器則有:土巴號、班鳩琴、貝斯(常以撥奏為主) 、小提琴、鼓和鋼琴。它們經常多部同時進行對位吹奏,製造出一種熱鬧、歡樂氣氛。

 

ODJB (The Original Dixieland Jazz Band)

這是歷史上第一個在1917年灌錄爵士樂唱片的白人五重奏樂團,它的五位原始成員全部出生在紐奧爾良:Nick LaRocca(領導人、短號)、Larry Shield(豎笛) 、Eddie Edwards(伸縮喇叭)、Tony Sbarbarl(鼓)和Henry Rags(鋼琴)。ODJB在芝加哥逐漸竄起後轉到紐約發展,並在當地造成轟動。但是缺乏創造力、只迎合大眾口味的樂風,很快的遭到新一輩天才爵士樂手們的挑戰,並於20年代中期解散,走進爵士樂的歷史。

 

狄西蘭爵士樂(Dixieland)

這是1917-1923年間,在紐奧爾良與芝加哥等地的爵士好手發展出來的早期爵士樂風,它也是紐奧爾良傳統爵士樂的一個分支。Dixieland的英文原意是軍隊露營之地-"Dixie's Land" ,因此可想而知它與進行曲等音樂有關。這種風格的取材大都來自藍調、進行曲,與當時的流行音樂,甚至某樂曲的某一小樂段,都可以拿來加以延伸、推展,這便是即興演奏的濫殤。有的爵士樂歷史學者將"白人"樂手演奏的"New Orleans Traditional Jazz"稱為狄西蘭爵士樂;而黑人演奏的"New Orleans Traditional Jazz"則稱為紐奧爾良傳統爵士樂。

 

53973.jpg



大樂團 (Big Band)

大樂團時代大約是起源於20年代中後期,以艾靈頓公爵( Duke Ellington) 、貝西伯爵(Count Basie)、班尼固德曼(Benny Goodman)等人為主的爵士樂風格,它不只興盛於30年代中期的搖擺樂時期,40年代中期的咆哮樂、50年代的酷派爵士樂及改良咆哮樂、60年代的自由爵士樂、70年代的爵士/搖滾融合樂,乃至80年代的新咆哮樂中,都找得到它的蹤跡。大樂團的編制一般在 10人以上,涵蓋3支以上的小喇叭、2支以上的伸縮喇叭、4支以上的薩克斯風及貝斯、吉他、鼓和鋼琴等伴奏樂器,透過這個大型組織,演奏各種爵士樂風的曲目。

 

搖擺樂 (Swing)

最早起源於1930年前後,在1935-1946年間達到巔峰,其中最能代表這個樂風的則則是「搖擺樂之王」班尼固德曼所領軍的六重奏(Benny Goodman Sextet) 。 20年代中後期,爵士大樂隊在美國各主要都市的夜總會、舞廳等場所大受歡迎,許多年輕樂迷都被吸引到此地玩樂,因此需要更多適合跳舞的音樂,來滿足蜂湧而至的年輕人與中產階級。搖擺樂後來隨著艾靈頓公爵大樂團的腳步,演變成為歌舞表演的伴奏樂隊和演奏會音樂(如:艾靈頓公爵每年定期在卡內基音樂廳演出);搖擺樂因適合於跳舞,每小節有四拍,因此又被稱為「四拍子爵士樂」。

 

咆哮樂 (Bebop or Bop)

以字面上看,咆哮樂是一種吵雜喧鬧的爵士樂,它的英文原名Bebop、Bop或 Rebop在40年代初期萌芽時都有人使用,Rebop可能源自拉丁美洲一些樂隊吹奏的曲目-"Arriba"(哭叫的) ,但現在已無人使用了。咆哮樂是一種反叛性的爵士樂,它不只承襲紐奧爾良爵士樂與搖擺樂的傳統音樂元素,並在創作概念上創新、突破和革命。它最重要的特質是在於強調高度變化、富層次感的節奏部,同時,咆哮樂手也發明新的和聲,以更自由寬廣的空間,發揮音樂上的潛力與創造力。咆哮樂的的代表人物是 Charlie Parker 、Dizzy Gillespie、Thelonious Monk等人,早期以小型爵士樂團為主流,後來也有大樂團的演出。

 

酷派爵士樂(Cool Jazz)

一般而言指1949-1950年間,由小喇叭手邁爾士戴維斯(Miles Davis)所領導的九重奏為Capitol唱片公司灌錄的專輯《Birth of the Cool》所代表的樂風,它的誕生使主流爵士樂風,從咆哮樂風的"熱",轉向另一個反方向-酷派樂風的"冷" ,這是一種180度大逆轉的歷史性發展。酷派爵士樂代表一種內斂自省的情感,它是一種輕柔、清涼與抒情的含蓄情愫;它的音色不如一般銅管器那樣亮麗奪目,取而代之的是柔和優美。若說咆哮樂是代表熱情奔放,那麼酷派爵士樂就是內斂自省。簡而言之,酷派爵士樂是對咆哮樂的反抗與檢討,同時也喚醒美國西岸一些白人樂手的自覺運動,形成一股新興的爵士樂潮流-西岸酷派爵士樂(West Coast Cool Jazz)。而酷派爵士最著名的作品,即是邁爾士戴維斯五重奏的「KIND OF BLUE 」。

 

改良咆哮樂 (Hard Bop)

50 年代中期,當很多人對平淡無力、讓人昏昏欲睡的酷派爵士樂感到疲倦時,一度曾經失勢,並趁機捲土重來的爵士勢力-改良咆哮樂正式誕生。改良咆哮樂是一種激烈緊張、困難演奏的爵士樂風格,它的代表性樂手和團體是:鼓手亞特布萊基(Art Blakey)領導的五重奏「爵士信差」(The Jazz Messengers)和 Max Roach的「Clifford Brown」五重奏。也有人把"Hard Bop"譯成"硬式咆哮"。改良咆哮樂有較和諧的音調、較明確易懂的旋律、較少的即興獨奏,並且加入大量的藍調、教堂聖樂和聲,尤其更強調鼓的節奏脈動。 50年代後期,改良咆哮樂發展成二個支派:與靈魂、福音音樂結合的「靈魂爵士樂」(Soul-Jazz);而結合節奏藍調、搖擺樂、靈魂音樂的一派,則成為「放克爵士樂」(Funk) 。

 

自由爵士樂 (Free Jazz)

此樂風是以創始人Ornette Coleman在1960年灌錄的專輯《Free Jazz》為名,同期的代表人物包括Cecil Taylor和Albert Ayler等人,後期的倡導人則是約翰柯川 (John Coltrane) 。自由爵士樂是捨棄在它之前的爵士樂和弦結構,重新建立自己一套鬆散、自由的集體即興演奏方式的音樂型態。它不照本宣科,不重覆疊句和變化不定的進行速度,如此展現出的音樂風格常夾雜著人聲的哭號、小喇叭或薩克斯風的樂器悲鳴。自由爵士樂的誕生有其政治上與種族上的背景因素,因為它曾是黑人爭取人權與自覺運動的戰歌,因此與60年代初期黑人民權運動息息相關。

 

搖滾爵士樂與融合爵士樂 (Jazz-Rock & Fusion)

60年代中期,搖滾樂天王"批頭四"受到樂迷的熱烈歡迎,並逐漸侵蝕爵士樂的江山。在無法抵擋這股強大的新音樂潮流,並挽救日漸走入死胡同的爵士音樂,邁爾士戴維斯(Miles Davis)就以加入搖滾樂作為策略,推出2張結合搖滾樂節奏、電子樂器和爵士樂的成功專輯《In A Silent Way》、《Bitches Brew》,為爵士樂開啟一個色彩繽紛的嶄新大門,透過這扇大門,所有的音樂素材都能被融合在一起。隨著 Miles Davis所代表的搖滾爵士樂風開啟之後,隨之而起的就是所謂的"融合樂"(Fusion) ,直到80年代所有有關此類型風格的爵士樂,被稱為搖滾融合爵士樂(Jazz-Rock-Fusion)。

 

新咆哮樂與後現代咆哮樂(Neo-Bop & Post-Modern Bop)

80 年代,除了融合爵士樂與一息尚存的自由爵士樂之外,爵士音樂的發展,似乎已到了強弩之末的地步,欲振乏力的爵士樂已經失去它原有的焦點與重心。面對一個每一種音樂型態都被先輩們探涉過的局面,讓80年代的爵士樂手們只能重新回到過去,從經典爵士樂中找尋新的題材和創造靈感。在這一波風潮中,以小喇叭手溫頓馬沙利斯 (Wynton Marsalis)為首的回規傳統熱潮中:一個以咆哮樂風為基調,有紐奧爾良爵士樂、搖擺樂與靈魂樂色彩,高度強調演奏技巧與典雅旋律的所謂『新古典主義』或『新咆哮樂』被製造出來。新古典主義是80年代爵士樂的主流風格,但還有新的爵士樂風會成為90年代的爵士樂風格,或許就是『後現代咆哮樂』(Post-Modern Bop) ,這就有待事實去驗證了。
文章引用自http://giants.myweb.hinet.net/julie/0.htm

 

jazz1024.jpg

 


時間
音樂型態
代表人物
19世紀中葉 工作歌 (Work Song)
1890年 藍調 (Blues)、繁音拍子 (Ragtime) W.C.Handy
1910年 紐奧爾良傳統爵士樂 (New Orleans Traditional Jazz)
1917年 ODJB (The Original Dixieland Jazz Band). 狄西蘭爵士樂 (Dixieland)
1930年 大樂團 (Big Band) Duke Elington、Count Basie、Benny Goodman
1935年 搖擺樂 (Swing) Benny Goodman
1945年 咆哮樂 (Bebop or Bop)
Charlie Parker、Dizzy Gillespie、Thelonious Monk
1949年 酷派爵士樂 (Cool Jazz) Miles Davis
1954年 改良咆哮樂 或稱 硬式咆哮樂 (Hard Bop) Art Blakey、Max Roach
1960年 自由爵士樂 (Free Jazz)
John Coltrane、Ornet Coleman、Cecil Taylor、Albert Ayler
1969年 搖滾爵士樂 (Jazz-Rock) Miles Davis
1970年 融合爵士樂 (Fusion)
1980年 新咆哮樂 (Neo-Bop) Wynton Marsalis
1990年 ~ 後現代咆哮樂 (Post-Modern Bop)


資料來源:聽見100%的爵士樂 (SONY MUSIC)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kai 的頭像
    kai

    Free Jazz

    ka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